中國西藏網(wǎng)訊 近日,由故宮博物院、西藏自治區(qū)文物局、扎什倫布寺聯(lián)合主辦的“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紫禁城”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正式開展,向大眾展示中華文化中關于吉祥、美好、福壽的文化內涵。在展覽中,班禪獻給乾隆的海螺多次出現(xiàn)。
圖為海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故宮博物院藏。此螺通體白色,螺頂及螺口處分別鑲金口及金翅作為裝飾,故稱為“鑲翅法螺”。此螺黃簽上記載,七世班禪丹白尼瑪坐床后,照例呈遞丹書克,呈進左旋螺螄一份(金翅)。由于此件海螺與七世班禪所進其他器物風格相近,故推測此海螺亦是七世班禪所進。圖片拍攝自“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紫禁城”展(圖片注釋參考自展覽) 攝影:孔夏
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的第二回講到,“集會的海螺吹起來了。以長官達絨色彭為首的長系的人,像猛虎出山;以色吉阿噶為首的仲系的人,如蛟龍出海;以奔巴?曲魯達彭為首的幼系的人,似飛劍穿梭。”格薩爾王集合六部眾生,共同商議如何消災禳禍時,便會“吹起海螺,擂響戰(zhàn)鼓,召集眾人”。作為戰(zhàn)斗號角的巨大海螺宣告人們在戰(zhàn)斗中的英勇和勝利。
圖為海螺,乾隆四十五年(1780),故宮博物院藏。海螺口部接銀胎琺瑯蓋,通體燒藍釉,呈蓮瓣式,滿飾纏枝蓮紋,嵌各色寶石等,頂蓋有鈕,是天然海螺與琺瑯制品的完美結合,甚為精致工巧。海螺附有漆皮匣一,匣蓋內襯有長方形白綾簽,從左至右上有墨書藏、滿、蒙、漢四體銘文。作為六世班禪祝賀乾隆帝七十壽辰而進獻的賀禮,不僅在工藝制作上值得稱道,而且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圖片拍攝自“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紫禁城”展(圖片注釋參考自展覽)攝影:孔夏
海螺在藏族民俗文化中自出現(xiàn)起就帶有白色崇拜的印記,如《格薩爾王傳》第三十五回敘述,“但恐那白螺般的云朵,將金色太陽遮蔽”,第七回“膚色像海螺肉一樣潔白細微,雙頰像涂了胭脂一樣紅潤?!辈刈迕耖g亦有“心底要像海螺一般純潔,行為要像箭桿一樣端直”“海螺上系起吉祥的哈達,錦緞上堆繡著格?;ā钡戎V語。
在藏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中,家中產(chǎn)下嬰兒便吹響海螺作為宣告,婚事中吹海螺迎接新娘子到來,招雨防災的農(nóng)事中吹海螺求福等習俗也是藏族百姓在民俗生活中傳達迎神祈福美好愿望的體現(xiàn)。
圖為右旋白螺,乾隆五十年(1785),故宮博物院藏。此右旋白螺為乾隆五十年七世班禪進獻。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禪在北京西黃寺圓寂后,扎什倫布寺于次年訪得候選靈童四人。經(jīng)過索本堪布扎薩克喇嘛及八世達賴喇嘛鑒別,確認于后藏吉雄地方的一名孩童為六世班禪轉世靈童,遂向乾隆帝上表奏明。十二月二十日,乾隆帝頒布敕諭以表承認。乾隆四十九年(1784),七世班禪完成坐床及受近世戒儀式。次年正月乾隆帝遣駐藏大臣頒給班禪敕書、哈達等。班禪呈進內庫長哈達等,上表謝恩。圖片拍攝自“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紫禁城”展(圖片注釋參考自展覽)攝影:孔夏
因為白海螺是吉祥八寶之一,在西藏和四省藏區(qū),幾乎到處都能看見白色右旋海螺的圖案或者實物。實物的海螺大多水平放置,成為盛放甘露或香料的容器。在各種造型藝術里,海螺都被神像握在左手之中,是智慧和正義的象征。(中國西藏網(wǎng) 記者/孔夏 部分內容參考《格薩爾王傳》《藏傳佛教象征符號與器物圖解》《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初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